画说御史王志道

发布时间:2021-01-29   来源:福建省纪委监委网站    字体显示:【 】   阅读:
        王志道(1574-1646),字而宏,号东里,漳浦二十八都横口保人(现漳浦官浔镇)。明朝万历四十一年进士,历任江苏丹阳知县,礼科、兵科给事中,大理寺少卿,都察院左副都御史,南明户部侍郎等职。著有《易解》《六十四卦名》《千续韦编》《诗经疏》《如江集》《礼垣、兵垣、天卿、兰台四疏草》等书行于世。

  万历四十一年(1613),王志道中进士,初授镇江府丹徒知县,后特授丹阳知县,为官清廉,体察民情。天启年间(1621),丹阳南门外遭受特大蝗灾,特别是延陵柳茹一带灾情更甚。时任丹阳知县的王志道,亲临一线,坐镇柳茹村,身先士卒,指挥发动当地百姓,歼灭蝗虫,确保了当年的庄稼成长。百姓感念他治蝗的恩情,自发集资为他建造了王公祠。王志道得知后,为答谢老百姓对他的厚爱,特地为王公祠题写了“里社干城”的匾额,柳茹村的百姓将此匾悬挂在王公祠的大门上方,永作纪念!

  因丹阳治蝗有功,王志道随调京擢为礼科给事中,天启年(1622),改兵科给事中。在给事中任上,他处事公正,不趋炎附势。针对天启朝存在的令而不行、行而不决、决而无果的官僚主义作风,他针砭时弊,直言上疏:“今日皇上的诏令经中书门下屡次宣布,而群臣却半信半疑并非皇上旨意;往往皇上签批的旨令已下达,而阁臣相传的却是内宫传来的消息;有的上疏已发抄各部司,或一个月还未见批复,或虽批复却未见执行;有的事想不议论,却议论愈杂乱;想要辨别人才,却人才愈混杂。这些弊端,都是臣下不恭造成的。皇上要维护至高无上的尊严权威,必须问责廷臣的不恭,必须恢复祖宗旧制。”而后王志道又提出一系列具有针对性的举措和制度,为维护朝堂政令畅通、政策落实除“歪风”、树“新风”。

  崇祯二年(1629),王志道任大理寺少卿,转任都察院左副都御史。他极力反对宦官擅权。当时翰林院修撰陈于泰上疏陈述治政的一些弊病,而监军太监王坤竟然极力诬抵陈于泰,而且肆无忌惮地诬陷首辅周延儒。为此王志道上奏曰:“内臣轻议朝政之端,流祸无穷。现在竟然纠及辅臣,乃越职”,并批评崇祯皇帝只信宦官,不信廷臣,致使宦官非为。崇祯怒训,不准再奏。志道仍继续上奏:“治兵在择将,若使宦官监督,以今军容,即使李广、郭子仪也不能成功。”志道因此触怒崇祯,被削职回乡。

  王志道回乡后,适逢明末福建漳浦沿海倭患猖獗,他和横口村王姓家族一道聚族建造了横口城,用来防御海倭的侵扰,守护一方平安。

  王志道一生刚正不阿,锐志革除时政弊端,忠直敢谏、崇尚实干。他的一言一行时至今日依然对后人产生着深远的影响。(漳浦县纪委监委)

 

附件:

相关链接: