许延二:弃官归隐 兴教助学
发布时间:2022-02-15 来源:福建省纪委监委网站 字体显示:【 大 中 小 】 阅读:
许延二,字德勋,号长官,生于唐文宗大和四年(830年)八月十五日,卒年失考,祖居河南光州固始县新安村白马渡。唐宣宗时与其兄同朝为官,官居银青光禄大夫,兄弟二人同时受谗被贬,遂弃官同兄南徙辗转入闽,最后定居在政和南里梧桐(今澄源乡上洋村),遂成政和许氏之始祖。他徙居政和后,不仅与其兄共同创建“清平”“清和”等庄场,还创办了政和历史上第一座书院——梧峰书院,开政和教育之先河。
倒骑白马 弃官离京
据《许氏宗谱》记载,许延二出身于官宦之家,父亲许成,曾官拜唐文宗殿前银青光禄大夫、集贤殿学士,赠鸿胪少卿加封怀远侯、追莒国公。许延二兄弟二人自幼聪慧,家学世传,皆以文学登榜。宣宗初,许延二是朝廷理财之官,与其兄延一(官拜金紫光禄大夫)同掌皇室库钞。
兄弟二人事君谨慎,理财清廉,为同僚所敬重,不意却因此引起奸臣御使刘姑司的不满。唐宣宗大中九年(855年),刘姑司私造府堂,向掌管库银的许延二要求划拨银两被拒,于是怀恨在心。
为报复许延二兄弟,刘姑司便弹劾兄弟俩“私匿库钞,利贷欺君”,有贪污之弊。唐宣宗命刑部尚书张钦审理此案。张钦查明许延二兄弟为官清廉,品行端正,无私忘家,忠义昭然,但又不敢得罪权臣刘姑司,因此上报皇帝:“许延二兄弟有失漏宝钞十贯,体恤平日事君忠义,愿皇上宽其小过,则社稷幸极。”
而刘姑司却借机小题大做,再次诬陷许延二兄弟“每日克扣宝钞一文,十日为一贯,合少成多,以负国家重任,利贷欺君”。唐宣宗听信其一面之词,将许延二降为楚州山阳县令,许延一则被削职归家。
经历此次打击,兄弟二人深感宦海险恶,遂萌生择地隐居之念。于是许延二愤然弃官归隐。
许延二兄弟二人为官清廉,两袖清风,却被奸臣诬陷,落到如此地步,心中不忿。于是,他俩选在刘姑司上朝之时离开京城。许氏兄弟命家人连夜将砂石瓦片打碎,用了几十木箱装运,乘舟南下。自己则倒骑白马,带家眷出城。刘姑司得知后,立即上奏称发现其贪污罪证。
皇帝闻奏大怒,降旨捉拿许氏兄弟,查抄“罪证”。但当人们打开箱子时却不见金银,只见箱子里面装的都是泥砂瓦砾,便问其故。
许氏兄弟回答说:“臣兄弟二人为皇上效力多年,离开时船舱空空,怕世人会笑话皇上对臣下刻薄,所以就装了泥石和瓦砾。”皇帝听后顿觉汗颜,就叫人装了几箱银子送给他们做盘缠,还痛斥了刘姑司。
刘姑司又以倒骑白马为由诬陷兄弟二人意欲谋反。许延二解释道:“今日离京不知何时再见龙颜,不愿背离皇上而去,故倒骑白马,欲多看几眼皇城,直到看不到皇城为止,才能转身离去。”听此解释,刘姑司无可奈何,只好作罢。
归隐兴学 孝廉传家
据《政和姓氏志》记载,许延二于宣宗大中九年(855年)启程南下,次年端阳节前途经政和,观其风水人和,为避免再度受迫害,决定隐居于此。
许氏兄弟十分注重教育和人才培养,于咸通年间(860年)在上洋村创建梧峰书院以教育子弟学习儒家典籍,崇学向善。
梧峰书院作为政和最早的书院,首开政和教育先河,比理学家朱熹之父朱松任政和县尉时创办的星溪书院、云根书院还早260多年。
早期的梧峰书院,仅是许氏子弟诵读经书的场所和许延二读书藏书之处。但因求学者众多,书院逐渐衍变成为一所民办学校。许氏后人不仅聘请饱学之士到书院任教,而且置办学田,对外招收学生,澄源其他姓氏家族也都捐钱粮和田地资助书院,并将子弟送入书院就读。渐渐地,梧峰书院的教学日趋完善,学生越来越多,影响也越来越大。
梧峰书院对当地人的影响不仅体现在诗词的记载中,更融入到乡民深深的文化自信里。
澄源下村111号是一栋明清古民居,门楣青石上赫然阴刻着“汝南公评”四字,它下方左右两侧,分别阳刻“月”“旦”两字。梧峰书院所在的澄源上洋村101号古民居门楣上也嵌有阳刻“评追汝南”四字。门楣文字体现的正是东汉年间,汝南郡人许劭、许靖兄弟主持开展的“汝南评”、“月旦评”文化。
像这样的石刻门联在澄源乡很多村子都有存在,当地乡民在梧峰书院教化下耕读传家,见证并传承了中原文化和许氏优良家风。
书院遗风 流芳千年
一千多年来,梧峰书院培育了无数政和儿女,延续着梧峰文脉。新中国成立初期,书院依然是当地最活跃的学校之一。
梧峰书院作为中国古代以民间为主体而兴办的教育机构,发挥了传经论道、养心修性、教化民风的重要作用。书院良好的学习风气一直延续下来,成为澄源上洋村的文化基因。村里人求学向学蔚然成风。千年书院遗风,也使得上洋村形成尊师重教之传统。(政和县纪委监委)
附件:
相关链接:


